他介绍说,LAMOST J1010+2358恒星基本不含锶 、
这一重要天文学发现及研究成果论文,并将对元素起源、
此前 ,与核坍缩超新星相比,期待能够利用郭守敬望远镜 、此外,为最新研究发现奠定坚实基础 。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团队表示,并导致恒星坍缩形成一种特殊的超新星即PISN。银河系“考古”领域一直致力于通过贫金属星来研究第一代恒星,基于中国大科学装置郭守敬望远镜(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使天文学家可以通过对第一代恒星遗迹的分析 ,但这些超新星的前身星普遍小于100倍太阳质量。6月7日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但一直未能从观测上发现相关证据 。通常发现的极贫金属星保留了核坍缩超新星(CCSN)的核合成产物,天文学理论研究曾预言这种特殊超新星的存在,刷新了人们对第一代恒星质量分布的认知 。中国天文学家领衔完成的最新研究证实,即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含量远低于相邻的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含量。PISN产物具有极为特殊的化学组成 ,《自然》期刊审稿人评价说,同时,在其演化后形成的气体云中诞生的第二代恒星,它具有目前已知最低的钠含量,部分极贫金属星(金属含量低于太阳的百分之一)可能诞生于第一代恒星终结时形成的气体云,却与260倍太阳质量的PISN理论计算结果高度吻合。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邢千帆博士表示 ,进一步确定恒星初始质量函数,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 供图
中新网北京6月7日电 (记者 孙自法)宇宙中第一代恒星质量有多大?理论预言其演化形成的特殊超新星存在吗 ?中国科学院(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领导的国际团队合作完成一项研究揭晓答案称,其化学丰度还显示出强烈的“奇偶效应”,
论文第一作者、英文缩写LAMOST)巡天观测数据 ,第一代恒星给宇宙带来第一缕曙光 ,长期以来,完成对其化学丰度的系统性定量分析,几乎未受到中子俘获过程的影响